研究成果
首页 > 科研动态 > 研究成果 > 正文

专著:中国精准脱贫战略及效果——作者:姚树洁,王洁菲(*)

2022-03-30  点击:[]


专著标题:中国精准脱贫战略及效果

发表时间:2022,正在排版

论文所有作者:姚树洁,王洁菲(*)

出版社名称: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文摘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缩小社会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提升人民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4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健全、生产要素配置的倾斜和开放程度区域差异化、以及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等因素,导致我国区域间、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由此带来的社会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并成为迫切需要攻克的社会发展难题。世界银行研究显示,中国基尼系数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0.20左右上升至2010年的0.437,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0.4水平之上。众所周知,收入差距不仅影响社会总福利水平,更会损害居民主观幸福感。1990-2005年间,居民幸福感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呈现下降趋势,中国居民曾一度陷入“幸福停滞”的增长困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伟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也发表了一系列逻辑严密、科学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实施方略,中国的扶贫开发进入到了历史性时刻。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中国完全消除了现行贫困标准下的农村绝对贫困,中国的贫困治理也因此而取得了彪炳史册的成就。

  然而,从精准扶贫各项政策在微观个体中的实施效果来看,不难发现无论是在精准识别中,还是在扶贫措施落实过程中,精准扶贫效果偏离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客观存在,诱发精神贫困群体为获得政府扶贫救济而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扶志”困境。这不但会降低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果的质量,更会造成国家贫困治理各项资源投入使用的低效率。本文深入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机制内在设计和理论体系,厘清收入差距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之上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幸福观,进一步探究就业偏好、区域“益贫式”发展程度对农村低收入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差异性,验证农村低收入人群“安贫乐道”保守思想存在的客观性,挖掘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户存在“扶志”困境的深层原因,提出精准扶贫“后2020时代”的贫困治理要瞄准巩固扶贫成果、保障扶贫质量、阻断因“扶志”和“扶智”困境而产生的返贫困。

 



中国沈阳 辽宁大学 Copyright by 辽宁大学 辽ICP备:05001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