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李安民经济研究院顺利承办“第六届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和金融创新”国际学术会议暨《数字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期刊推广会议

2025-07-15  点击:[]

2025年6月21日,由辽宁大学主办、辽宁大学李安民经济研究院承办的“第六届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和金融创新(6th Northeast Asian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Symposium (NADIS))”国际学术会议在辽宁大学(崇山校区)成功举行。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期刊编辑部人员等60余人,围绕经济发展与创新的核心主题,对相关议题开展了深入研讨与学术交流,推进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学与金融学研究,探索政策分析与学术创新相融合的具体路径,同时为海内外的研究人员提供了解东北发展的窗口。

本次会议设置了开幕式、四个专题论坛、期刊专题介绍及闭幕致辞等多个环节,内容涵盖产业政策与生产网络、贸易与贸易政策、劳动与教育、财政与货币政策四个具体领域。

一、开幕式

本次会议开幕式由辽宁大学第十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教育部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辽宁大学李安民经济研究院院长姚树洁教授致辞。他在致辞中回顾了辽宁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国际交流传统,系统介绍了李安民经济研究院近年来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动辽宁三年全面振兴及助力学校“应用经济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成果。他强调,李安民经济研究院将持续发挥智库平台功能,深化与世界一流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助力理论创新与政策转化协同推进,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动东北振兴贡献学术力量。

二、专题论坛

本次会议共设置了“产业政策与生产网络”、“贸易与贸易政策”、劳动与教育、“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四个专题论坛。

分论坛一:产业政策与生产网络

埃默里大学陈凯迹教授进行了题为“The Spillover Effects of Real Estate”的报告。房地产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通过生产网络与贸易信用体系深度嵌入宏观经济结构。2020年出台的“三道红线”政策为遏制房地产企业过度融资提供了制度约束,也为评估监管政策对其他行业的影响提供了独特的分析窗口。报告通过构建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识别了房地产部门与非房地产部门之间的政策传导路径。研究发现,该政策不仅直接压缩了房地产企业的投资与融资能力,也通过减少贸易信用与中间品需求,对上游制造企业产生显著抑制效应。该研究深化了对房地产调控外部性问题的理解,为评估金融监管政策在更广泛生产网络中的系统性影响提供了理论工具与经验依据,也为今后政策制定中实现监管目标与经济稳定之间的平衡提供了重要启示。

北京大学朱礼军助理教授作了题为“Leapfrogging by Switching Lanes”的报告。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并非市场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在一系列长期、系统化的产业政策支持下形成的结构性突破。该研究构建了一个面向开放经济体的动态产业结构模型,强调不同技术之间的替代竞争与国际技术差距对政策效果的调节作用。通过纳入研发补贴、外资合资、政府采购、购车补贴与市场准入等多种政策工具,模型不仅能够解释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迅速扩张的动力机制,也揭示了技术追赶过程中政策选择的路径依赖性与时点敏感性。该研究为理解发展中国家如何在技术替代窗口期通过政策干预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证依据,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西交利物浦大学江波助理教授作了题为“Distortion Propagation through Production Networks: Theory and Implications”的报告。在现实经济中,各类微观扭曲广泛存在,包括金融摩擦、垄断势力、腐败以及税收机制等,这些扭曲不仅直接影响企业行为,还可能通过生产网络实现跨行业、跨链条的宏观扩散。该研究构建了一个嵌入资本重配置与税收返还机制的生产网络模型,系统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微观扭曲如何通过上下游渠道影响总体产出与资源配置效率。在理论框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组“充分统计量”,用于量化产业政策的宏观效应,区分“上游补贴”与“下游补贴”对经济增长的相对作用。研究发现,相较于补贴中间投入成本,直接补贴向其他行业销售的产出更有助于提升宏观福利水平。该报告为理解结构性扭曲的传导机制和优化产业政策工具提供了思路。

分论坛二:贸易与贸易政策

北京师范大学戴觅教授以“Origin of Goods and Unequal Consumer Gains from Trade Liberalization”为题,探讨了贸易自由化对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者福利的分配效应。尽管关税下降普遍降低了生活成本,但由于消费者在商品“来源”上的消费结构存在异质性,不同收入群体从中获得的收益并不相同。基于柬埔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关税调整及家庭消费数据,研究引入了商品来源(进口、国产、自产)的维度,构建了一套测度生活成本变动的理论框架,并通过“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区分贸易自由化对不同消费层次的冲击路径。结果表明,高收入家庭因进口商品消费比例较高,且所消费商品中嵌入的进口中间品更多,从而在成本下降中受益更大,呈现出显著的“富者受益”效应。本研究强调在评估贸易政策分配影响时,需关注商品来源维度的识别,否则将系统性低估政策的不平等效应,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香港中文大学吕丹助理教授以“Optimal Trade Policies and Market Power in Quantitative Trade Models”为题,探讨了当代多部门国际贸易模型中最优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与结构特征。在现有的一般均衡模型中,政策评估往往以情景模拟为主,缺乏对最优政策的明确刻画,这限制了模型在政策设计层面的指导价值。报告通过扩展多部门贸易模型,引入不同的劳动市场结构,构建出统一的政策函数形式,揭示进口关税、出口税与国内税收的最优设定如何依赖于贸易弹性、进口结构以及本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相对地位。研究提出“净进口占比—市场势力”框架,用以衡量一国产业部门的最优征税水平,从而量化市场势力如何影响最优政策配置。该研究为推动量化贸易模型从“结果模拟”向“政策优化”迈进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并为应对全球贸易不确定性背景下的战略性政策制定提供了前沿路径。

辽宁大学唐荣胜副教授作了题为“Trade, R&D Specialization and Productivity Slowdown” 的报告。从“贸易是否始终促进增长”这一关键问题出发,深入探讨了生产与创新活动的过度专业化对长期生产率的潜在不利影响。报告指出,虽然比较优势理论支持生产专业化带来的静态效率提升,但在跨部门知识高度依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可能导致研发活动向特定部门集中,削弱跨部门技术扩散效率,进而抑制整体技术进步。特别是在全球知识外溢效应相对较弱时,这种“创新集中化”趋势会对非优势部门产生持续的负面外部性。该研究构建了一个允许知识跨部门与跨国流动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明确刻画了贸易自由化如何通过扭曲国家间的知识配置路径影响长期增长潜力。结论指出,在设计贸易与产业政策时需综合考量专业化的增长代价,为理解全球生产率放缓趋势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分论坛三:劳动与教育

中山大学吴贾教授作了题为“Parents' Misperceptions, Educational Investment and Children's Skill Formation”的报告。报告基于湖南农村地区的实地实验,关注家长对他人教育行为的系统性认知偏差及其对子代能力积累路径的深远影响。家长普遍低估其他家长在教育支出和陪伴时间上的投入,这种“认知误判”使他们自身的投入不足,进而影响儿童的认知与非认知发展。研究通过设计信息干预实验,将准确的同龄家长教育行为数据反馈给实验对象,发现显著纠正了家长的主观认知偏差,并提升了教育投入水平,进而改善了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品格素养。该研究丰富了关于教育决策中主观认知偏差、信息干预效应与代际能力形成的文献,为优化家庭教育政策与开展精准干预提供了微观实证支持。

浙江大学周康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Cities with Invisible Walls: Labor Liberalization and Misallocation in China”。中国长期实行的户籍制度在城市内部构筑了“隐形的墙”,使得农村人口虽身处城市,却无法真正融入本地劳动力市场,形成了严重的制度性流动壁垒与配置扭曲。该研究利用自2001年起实施的统一户籍制度改革作为准自然实验,系统考察了劳动力市场放松管制如何影响资源错配与企业绩效。研究显示,该改革显著促进了劳动力向更有效率企业的重新配置,提升了整体配置效率。此外,政策效应因地区间的竞争强度与迁移网络结构存在差异,在竞争激烈或本地网络较弱的地区尤为明显。该研究不仅丰富了对制度性劳动市场壁垒与企业资源配置之间关联的理解,也为评估劳动力政策对生产率的动态影响提供了微观实证支持与区域治理启示。

辽宁大学陈烽助理教授的报告题为“Input-Trade Liberalization, Female-Skill Intensity, and Fertility in China”。报告聚焦于输入关税调整如何通过劳动力市场对高学历女性的生育决策产生间接影响,构建了“职业发展—家庭权衡”视角下的分析框架。贸易自由化重塑了女性的就业机会与职业激励结构,尤其是那些在女性技能密集行业中的改革,对女性的劳动力参与和生育选择产生显著冲击。通过引入性别导向的关税冲击指标并结合大规模微观数据,揭示了贸易开放虽提高了女性的职业回报,但也强化了其在生育决策中所面临的机会成本,从而在特定人群中诱发生育率下降。该研究拓展了对贸易政策性别异质性影响的理解,强调在推动经济开放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女性劳动力群体在职业发展与家庭选择之间的结构性张力,为制定更具包容性的配套社会政策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

分论坛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内布拉斯加大学奥马哈分校冯志钢副教授作了题为“The National Debt in a Framework of Time-Consistent Fiscal Policy”的报告。现有关于国家债务的理论多数假设财政当局具备承诺能力,忽略了现实中因政治周期或制度安排所导致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为此,该研究构建了一个嵌入政治偏好变动、利率波动与生产率冲击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系统分析了在不同外部情境下债务—税收—支出三者的演化路径。研究发现,较低的长期利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债务的可持续性,但一旦强制性支出出现长期上升趋势,将对财政结构与税负形成持续压力。该模型对理解发达国家长期债务上升趋势、财政规则制定及货币财政协调提供了结构性解释与理论依据。

中央财经大学赵军柱副教授的报告题为“Interaction of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with Heterogeneous Agents”。基于新凯恩斯框架,引入手到口消费者与储蓄型消费者之间的异质性,构建了一个融合名义刚性与扭曲性税收的双代理动态模型,以探讨不同类型宏观政策如何在分配效应与总量调控之间实现权衡。研究指出,当前税收政策对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家庭具有直接抑制效应,而对储蓄者则可能引发逆向调节,从而加剧消费不平等。在此框架下,最优政策路径表现出状态依赖性与非平稳性,且最优目标函数更强调“缓解不平等的变动”而非其静态水平。在制定货币与财政政策时,应综合考虑其对总需求与收入分配的联动影响,为提升政策的包容性和稳定性提供了理论支持与规范性指导。

辽宁大学余莉助理教授作了题为“Monetary Policy and Global Bank Lending: A Reversal Interest Rate Approach”的学术报告。在当前全球低利率乃至零利率的环境下,传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正面临转型,银行盈利能力对其风险承担行为和跨境资产配置策略产生关键影响。报告在理论层面构建了一个开放经济中的动态金融中介模型,强调“利润驱动的不确定性管理”机制,即银行利润影响其对资产风险的承受能力与管理效率,从而在不同利率水平下出现“逆转利率区间”。在该区间内,进一步的利率下降反而削弱银行放贷意愿,尤其对跨境信贷影响更为显著。实证部分结合国际银行数据,验证了在低利率时期,银行表现出更强的本土投资偏好,并识别了货币政策、全球不确定性与银行规模结构等多重因素对其动态调整的驱动机制。该研究为理解宏观审慎监管、全球流动性配置与货币政策协同提供了结构性视角。

三、期刊推介

Digital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ESD)期刊总编、主编为与会专家学者、教师同学进行了期刊推介。《Digital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ESD)是由Springer Nature出版的英文学术期刊,专注于数字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沿交叉研究。作为一本高质量的新刊,DESD依托Springer Nature严格的学术出版标准,组建了由国际知名专家组成的编委会,确保刊物的学术严谨性和创新性。目前,该刊正在积极申请被Scopus、ESCI等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这既是对期刊质量的认可,也将进一步提升其国际影响力。DESD采用快速透明的同行评审流程,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数字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创新成果的高水平平台。

四、闭幕致辞

会议的最后,由李安民经济研究院院长姚树洁教授做会议总结,并致闭幕词。姚树洁教授在致辞中肯定了本次会议中来自国内外的与会者就区域合作、金融创新、制度变革、市场效率等议题提出的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与建议,并强调此次会议为推动跨学科对话与国际协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语

2020年首次举办以来,“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与金融创新(NADIS)”国际学术会议已连续成功召开六届,已经逐步成长为促进东北亚区域的经济与金融研究交流、推动经济学各领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的重要学术平台,同时为建设辽宁大学应用经济学一流学科提供助力。未来,“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与金融创新(NADIS)”国际学术会议将继续致力为东北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和金融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为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国际学术交流提供智力支持与学术贡献。

中国沈阳 辽宁大学 Copyright by 辽宁大学 辽ICP备:05001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