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李安民经济研究院新进助理教授肖书康作为第一作者的合作论文分别被发展经济学领域知名期刊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和World Development接收,这两本杂志系我校应用经济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目录A-类期刊。
论文一: Decollectivization and Child Adoption in Rural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论文简介:儿童收养行为非常普遍,其对被收养儿童和收养家庭的福利影响巨大,因而理解家庭收养儿童的动机就尤为重要。本文试图回答一个问题 :公共政策或者制度变迁是否影响家庭的收养动机。我们研究了1978年后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对农村家庭的儿童收养行为的影响,利用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创新性地识别出家庭的儿童收养行为,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发现改革显著增加了未生育家庭收养儿童的概率。我们提出,去集体化改革可能会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儿童的收养价值:增加对养老支持和农业生产的需求,以及获得有利的土地再分配。这显示了在发展中国家经济激励对收养儿童的重要性。
期刊简介: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发表那些运用现代理论和实证方法来研究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的各个维度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的研究成果,关注具有分析基础的实证论文,专注于微观层面的证据,这些论文运用恰当的数据来检验理论模型,并探究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影响。该刊创办于1952年,被学界公认为发展经济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之一。
论文二:Marx Meets Weber: The Dissolution of Communes and The Rise of Religious Public Goods in China (World Development)
论文简介:文化行为能够受到经济制度的塑造和维系。我们研究了 1978 年后中国农村去集体化改革对文化公共产品供给的因果影响。通过一个交错双重差分模型,对 1114 个县的改革实施时间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这项改革导致了宗教文化供给的激增。进一步的证据表明,文革影响程度较低且收入增长幅度较大的县,受到改革的影响更为显著。我们认为,在改革前的公社体制下,对各类文化的需求及其供给未能得到充分表达,而改革增加了人们的经济自主权和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经济资源。我们的研究为 1978 年后中国经济转型中各类文化活动的兴起提供了一个政治经济学方面的解释。
期刊简介:World Development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办,是发展经济学领域的权威期刊和发展研究 (Development Studies) 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涵盖发展研究、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多学科,致力于探究发展问题的潜在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
肖书康,辽宁大学李安民经济研究院助理教授,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经济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同济大学管理学学士。主要从事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家庭经济学和应用微观经济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关注政治行为的经济决定因素、土地产权制度变革的经济后果、文化行为和观念的形成等话题。研究成果发表于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World Development 及 China Economic Review等权威期刊。